第(2/3)页 “第三,保证金和竞投号牌。这算是国外拍卖行的硬性规定。”陈阳继续讲解,“通常需要提前在拍卖行指定银行存入一笔保证金,金额一般是你的最高心理价位的20%-30%,或者拍卖行根据你的资质评估的一个数额。” “拿到号牌,你才有资格进场举牌。这一点,跟我们国内一些小型拍卖会可以先举牌后付钱不一样,流程更严格。” 接着,陈阳在白板上写下了拍卖规则与成本,这是重中之重。 “国外的拍卖规则,主要有两种常见形式。”他画了两个分支,“一种是英式拍卖(EngliSh AUCtiOn),也是最常见的,就是我们从电影里常看到的,价格从低往高叫,价高者得,落槌成交。” “另一种是美式拍卖,叫做DUtCh AUCtiOn,或者更准确地说明确含有保留价的拍卖。”陈阳在黑板上详细写着,跟大家解释,“保留价是卖家委托拍卖行设定的一个最低成交价,是不公开的。” “如果最终的最高应价没有达到保留价,那么拍品就会流拍,不会成交。这意味着,有时候即使你是最高出价者,也可能因为没到保留价而买不到东西。这一点一定要有心理准备。” “有个真实的例子,”陈阳回忆道,“大概是1997年,纽约苏比的一次华夏瓷器专场,有一件明嘉靖青花大罐,非常开门,估价50-70万美元。” “当时现场竞价很激烈,一位东南亚藏家叫到68万美元,无人再应价。拍卖师落槌了,大家都以为成交了。” “但几分钟后,拍卖行工作人员上台与拍卖师耳语几句,拍卖师突然宣布,因为未达到卖家的保留价,此件拍品流拍!当时全场哗然。” “后来听说,那件罐子的保留价设在了80万美元。所以,我们出价时,心里要有个数,估价只是参考,真正的底线可能在看不见的地方。” “所以说......”陈阳重点在黑板上敲了敲,“想要成功拍下心仪的拍品,我们一定要知道保留价!” 台下响起一阵低声议论,显然这个规则对很多老专家来说很新鲜。 “接下来,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成本概念——买方佣金,也就是BUyer‘S PremiUm!”陈阳用笔重重地点了点这个单词,“这是国外拍卖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。意思是,除了你的落槌价格,你还需要额外支付给拍卖行一笔费用,通常是落槌价的一个百分比。” 他在白板上写下公式:总成交价 = 落槌价 + 买方佣金。 “比如,一件拍品落槌价是100万美元,如果买方佣金率是20%,那么你需要支付的总金额就是100万 + (100万 * 20%) = 120万美元!”陈阳强调。 “这个比例各拍卖行不同,有时对高价位拍品还会采用阶梯费率。所以,我们在制定预算、计算心理价位时,一定要把这部分硬性成本算进去!否则,可能你以为100万美金能拿下的东西,实际需要准备120万,这会严重影响我们的资金规划。” 宋青云听到这里,脸色更加凝重,在本子上认真计算起来,这确实是一个在国内不太常见的重要规则。进入竞价策略与实战技巧环节,陈阳讲得更加生动。 第(2/3)页